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北富台新村的巷道、紅磚牆和介壽堂

   此照片為台北富台新村眷戶饒明德所提供,為其父親與弟弟饒明恆於庭園門口前小巷留影,右後方建築物為介壽堂,當時為電影院,後來因屬違建遭停業拆除。

   台灣在戒嚴時期,許多建築物、公共集會堂、學校、道路以「介壽」為名者不勝枚舉,眷村禮堂也多以「介壽堂」為名。直到現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台糖蒜頭糖廠、馬祖南竿等也都還存有「介壽堂」,而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連江縣也都有介壽國中或介壽國小;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新竹、苗栗、彰化及屏東等縣市至今都還有介壽路。

   根據教育部重編辭典修訂版,「介壽」一詞來自於《詩經.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為祝壽、祈壽。蔣中正,字介石,當時引用「以介眉壽」作典,巧妙地為蔣公祝壽甚為高明,坊間有認為「介壽」乃頌揚「蔣介石萬壽無疆」者,應為「望文生義」的誤解。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