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農場的溝渠縱橫,閘門分流繁複,以利農田灌溉。照片中的光華大圳是民國八十五年,周鴻當村長任內,向縣政府爭取到七百萬做的,這圳是從干城村沿華城路二段做過來,經涵洞轉光城路到牌坊前涵洞,再轉華城六街東流而下,一路有許多水閘,可流進小的圳溝,有灌溉兼疏洪的功能。
老村長周鴻說,早期為了灌溉,大家搶水搶到吵架打架,因為大家都要養家,大家都很苦!那時常常看到太太夜裡到田裡跟人家輪班放水,很心疼!後來是由場部來控制水閘。還有早先要向水利會買水權,以田地面積大小來計算水權費多寡,在場部擔任技師的黃鼎隆回憶說,旱季搶水的糾紛層出不窮,後來水利灌溉一概由場部管理,向場員酌收水利管理費,雇專人管理水門分配給水,此方式發揮很好的效果。後來更由輔導場員加入花蓮農田水利會,由該會管理分配用水。
除了灌溉與疏洪的重大功能之外,縱橫的溝渠更是孩子們玩水的樂園,住在一村的場員二代黃信泰回憶說,兒時常在六街大圳的高低落差處溜滑梯,一群小孩在水裡玩得不亦樂乎,現在長大了,回頭看,覺得有點危險,幸好當年一同玩水的,都安全長大了,沒有發生憾事。
清清溝水,也是洗衣服的上等用水,四村的何民玉回憶說,小時住在一村,水塔常常沒水,婦女都把衣服拿去溝裡洗,溝很寬,水多而急但淺,大家站在溝裡一面談天一面洗衣服,是早期農場時期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