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農場五個村中,最幸運的莫過於光華五村,來的時候,入住的水泥房舍早已座落於此, 田地也四方四方的有著該有的樣子。最早參與光華開墾的居民,光華一村,面對的就不是這樣的光華,住的是茅草屋,每天一覺醒來就要面對挑不盡的大石,還要定時上木瓜溪,收集枯竹、樹枝與蘆葦,以順流而下的方式運至光華,供修建房屋與燃料之用。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奇瘦無比的田。鄭玉良回憶,當時面對薄土插秧,秧苗根本無處可插,前刻插秧、下秒倒秧。就算把土硬是壓實在秧苗根部,水一放秧苗便紛紛浮起。對於秧苗一再倒給你看的瘦田,村民們紛紛束手無策。某個颱風天,混濁洶湧的河水,讓鄭玉良想到這麼混濁的河水,何不是一個施肥的好機會。於是他在晚上冒著漫天大雨與暴漲溪水,開了自家的引水閘門……隔天,他的田被泥沙被淹了一半,在經過幾天整地,均勻土肉厚薄後,他終於有了沃田。幾乎是岩盤的瘦田要真的大規模被完全解決,是直到退撫會買下了光華附近的某座山頭,靠著一批批大卡車運來紅土。光華才真的有了良田可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