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是飲食文化也是藝術。這門藝術的重要根基,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陽光」、「鹽巴」與「時間」。客家人擅長利用鹽與陽光保存食材,芥菜以鹽巴醃製後成了鹹菜,鹹菜經過陽光曝曬與風乾後成了福菜,福菜再經過陽光與時間催化後就成了梅干菜,而當梅干菜遇上新鮮豬肉就成了著名的「梅干扣肉」。陽光、鹽巴與時間就如同客家人的魔術道具,各元素交互運用後造就了多樣客家滋味,蘿蔔錢、蘿蔔乾、蘿蔔絲、老菜脯、筍乾、高麗菜乾、醃筍、醃甕瓜、醬冬瓜、漬大頭菜、漬嫩薑、漬黃瓜、紫蘇梅、桔醬....等等「乾、泡、醃、醬」四大類滋味,搭配客家著名的四炆四炒,酸菜炆豬肚、炆爌肉、排骨炆菜頭、肥湯炆筍乾、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鴨血炒韭菜、豬肺鳯梨炒木耳,客家的惜物與創意滋味,還有為了容易下飯與飽足的油鹹香,就此飄散了開來。
根據客委會統計,全台灣客家人口總數約420萬人,以縣市分佈來看,桃園市客家人口數80萬排名第一、其次是新北市53萬、台北市46萬、台中市44萬、新竹縣37萬,苗栗排名第六共35萬;但以縣市人口數比例來看,排名第一是新竹縣,縣內人口69%是客家人,其次是苗栗縣,客家人口數佔了62%,從新竹到苗栗沿著台三線前進幾乎都是客家村落,此地不論農村或已都市化,至今依舊不時可見客家人在農村或利用各種空間日曬與醃漬食材,沿途許多觀光地點也都是客家菜廚藝匯集中心,並有許多例如水晶三角圓、客家黑糖糕等其他地區較少見的客家食物。圖為客家冬瓜封、苦瓜封等傳統客家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