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2005年1月《水沙連》雜誌第三十二期,頁26-29。作者為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標題為〈噶哈巫家族的見證〉。
921地震之前,四庄仍保有噶哈巫族的聚落與祖厝建築特色,但921地震震毀了諸多土角厝,搶救出來的老照片顯得彌足珍貴,本文的照片系列報導,即著重記錄「四庄番」的來源、出版計畫過程,與對政府重視平埔族群的呼籲,成為埔里921重建經驗中的獨特案例。
噶哈巫族的祖先,約在1820年代從台中縣石岡、新社和東勢鄉祖居地,遷至南投縣埔里鎮東北角,陸續建立牛眠山、守城份、大湳和蜈蚣崙四個村莊,俗稱「四庄」;當時前來埔里守隘墾荒的噶哈巫族人,多屬隘勇和「番丁」身分;四庄居民習慣自稱「四庄番」,顯示其族群來源與生活方式,有別於埔里市街居民。但一場突臨的921地震,衝擊各方領域的基礎與進展,包括埔里平埔族群原住民的文化的復振。目前有八千人左右的噶哈巫(Kaxabu)族裔在重建家園之際,更希望能延續噶哈巫文化以教育後代子孫,因此於2002年創立噶哈巫文教協會。2005年時,在暨大黃美英老師協助下獲得經費補助,得以進行家族老照片的相關資料蒐集、編輯和出版計畫,保存並傳承族裔文化。


噶哈巫家族的見證 _頁面_2s.jpg)
噶哈巫家族的見證 _頁面_3S.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