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黃世豐2016年拍攝於埔里珠仔山社區,這面紙將牆是當地社區居民與紙藝師利用廢棄紙材共同打造出的鄉間公共意象,具有環保意義。專業經理人暨『埔里紙鎮』地方辨識行動倡議者黃世豐在2008年進入造紙龍公司協助營運管理,並藉由發展捲紙工藝連結地方,營造地震後10年到20年間的社區共好。921地震的社區重建,希望能達到一鄉一特色,當時埔里鎮珠仔山社區黃啟瑞理事長,正開始推動社區辨識,打造不一樣的地方特色,紙藝成為社區辨識的重要一塊拼圖。
珠仔山社區當時仿造嘉義板陶窯概念,與黃世豐合作,用紙漿泥替代陶瓷,邀請社區銀髮族與民眾,用廢棄紙漿回收再利用,一起學習製作紙漿牆。黃世豐利用機器造紙過程中流出的廢棄極短纖維,用來進行紙塑發展,把原本要掩埋丟掉的材料,轉換為藝術創造原料,來製作紙漿牆公共意象。紙漿牆是先描繪底圖再以鐵網在牆上塑形,後以敷填上調和後的紙漿泥,待乾後以水泥漆顏料上色,最後農人採栽泉水茭白筍的農收風景呈現在牆上,約10公尺長,紙漿牆地點就在造紙龍對面。
紙漿牆是921地震後10年誕生的公共意象,代表紙藝振興的一大突破建立,是在地企業跟社區合作的成功案例,最終目的是希望將廢棄紙漿材料多面向的發展融入日常生活中,促使創造廢棄再生利用的價值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