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慈雲橋

本照片攝於2020年(民國109年)

慈雲橋,位於瓦爾黑溪谷之上,這座橋採鋼桁橋式工法,鉚釘結合,為鋼構工法中的舊式工法,構件來源反映特殊時代背景,具建築史及工程技術史的保存價值,經花蓮縣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議,將這座橋登錄為歷史建築,予以永久保存。

中橫公路闢建期間,由於物資缺乏,加上運輸困難,因此天祥以西的路段,公路跨越溪流時,多採用臨時性質之倍力橋或涵洞。公路通車之後,在西元1965-1966年間,才陸續改建為鋼桁架橋或混凝土橋,並以鋼桁架橋為多數。這其中的原因,當時美援資材送來一大批華倫式鋼桁架橋樑構材,用來作為中橫公路跨越溪谷的鋼桁架橋樑。

這批鋼料為華倫式鋼桁架(Warren truss),跨度50公尺,橋寬4.7公尺,橋高6.16公尺,桿件拼鉚後總重量117公噸。原定用於越南,是法國為越南設計1,000 mm(1公尺)軌距的單線鐵路橋,後因奠邊府戰役(1954年),法國戰敗退出越南殖民地,鋼桁架從泰國輾轉運至臺灣。由於養護良好,目前鋼桁架上仍可看到當年建造時原廠的鐵牌橋銘誌,上圖長橢圓鐫有艾菲爾鐵塔圖徽的法文語意是「老店艾菲爾(鋼鐵公司)」,下圖法文書寫的語意是「特殊尺寸用於越南的橋梁/(可承載)兩個火車機車頭,重108噸,貨車重50噸/契約編號DA-81-504-EUG-330-1 134-54 於 1954年4月3日」。

基本資訊

  • 地點-縣市區
    花蓮縣
  • 撰寫者
    蔡金蓉
  • 貢獻者
  • 時間迄
    民國/戰後時期
  • 地點-緯度
    24.2258575
  • 地點-經度
    121.5370003
  • 地點-名稱
    台灣;花蓮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