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盒乃以具中國古典風格的女性化妝盒改裝而來。左圖上方白色立體圖案為兩位仕女,背景則為遠眺之山水。平時正前方的金色釦環不加鎖,而以兩個中國結穿環扣緊。底下則為開關龕門儀式進行時承載錦盒的黑色木質托盤。右圖「老大公」相片後是一面鏡子,下方金色圓形突起物原為音樂盒的人偶基座。錦盒外表古色古香,與祭典場合十分搭配,可見當初主事者的眼光獨具。
據周東和老師表示,最初基隆中元祭於老大公廟進行開龕門時並沒有特定的儀式,往往是祭拜過後,時間到了便到辦公室取鑰匙開鎖,顯得簡略,也不夠隆重。民國72年制訂相關儀式時,便準備錦盒、毛筆及記錄本,以應儀式所需:
(一)開龕門儀式(農曆七月初一):「啟龕門」步驟為受鑰、紀錄、開龕門門鎖、啟扉。
(二)關龕門儀式(農曆八月初一或農曆潤七月初一):「啟龕門」步驟為受鑰、紀錄、閉扉、關龕門門鎖。
儀式進行至以上二步驟時,由於龕門鑰匙、紀錄本與毛筆皆放置於錦盒內,由此可見錦盒在儀式中的重要性,是使儀式變得隆重莊嚴不可或缺的道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