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磺坑位於苗栗縣公館鄉最南端,原稱「硫磺窟」,客語意即出硫磺的山漥或洞穴,實因昔日今福德山區挑夫行經後龍溪畔都會聞到一股硫磺臭味,遂稱該區域為「硫磺窟」。清末稱為出磺坑(出硫磺的山谷)庄, 因先人不察,只知「硫磺」,尚不知「石油」也。惜最近常有人甚或官方文獻因行政區曾有出礦村,遂誤稱出磺坑為出「礦」坑,實已違原意甚遠矣。出磺坑分成礦廠與聚落兩大部分,礦廠由北至南分成北寮、保安林及南寮等3個區域,北寮因地勢較南寮低,又稱下會社,南寮則稱上會社。聚落部分,居民依山區水系及較平坦處居住,以家族或宗族之散村形式聚居。
出磺坑是臺灣最早發現原油之處,1861年(咸豐11)番割邱苟於出磺坑之後龍溪畔,手掘1井,深約3公尺,日採原油40餘斤販售。出磺坑以手掘方式採汲石油,僅比1859年(咸豐9)美國賓州德瑞克上校所鑽鑿之世界第1口油井晚了2年,遂有人稱出磺坑為世界第2古老油田或仍在生產中最老油氣田。事實上,出磺坑至1878年(明治11)才由美國技師引進第1口頓鑽井式油井。文獻記載,西元905年緬甸即已手掘油井,1855年(咸豐5)從仁安羌(Yenangyaung)出口石油至印度當點燈用。因此,出磺坑是世界第二古老油田或仍在生產中最老油氣田的說法甚值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