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姓鄉柑林村一角的育樂國小,921地震中有部分教室受損嚴重,判定危樓,國軍拆除後,便由靈鷲山佛教基金會認養重建,2000年5月動工,2001年3月完工啟用。對照慈濟認養的學校重建一如比丘尼的袈裟,一律採灰色調;育樂國小由靈鷲山佛教基金會認養採用土黃色,一如和尚的服色;認養學校有色差還真存在。
育樂國小重建的過程特殊,先成立重建委員會,由靈鷲山基金、蔡博文建築師、柑林村辦公室、柑林社區發展協會、校方和家長會組成,共同規劃溝通,把教育、建築和人文特色理念精神都融入,才完成設計施工;完成的學校主體建築,竟在主要支撐柱之外,還多了椎狀的斜邊支撐柱,以確保學校安全;多了斜撐柱,再發生大地震就沒什麼好怕了。這樣的學校結構,和它的色彩一樣算是很有特色的。
育樂國小雖然有新校園,學生人數卻無法和1959年創校時的210人相比,近年都維持30人上下,學生不多,但有個大象學園帶動,並在各界不斷關注及挹補資源下,語文和母語教育都有不錯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