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約拍攝於2002年,為廣興紙寮手抄紙工序中的烘紙作業階段,圖中烘紙藝師正在烘臺上烘紙。埔里手工造紙的興盛,來自天然氣候條件的適宜性,從樹材原料的取得、日照長、水源充沛、水質含鐵量少等等,皆是重要關鍵。在這些重要條件下,埔里造紙產業的先天體質健全,有更好的產業實力面對埔里921地震衝擊,不致潰敗。 紙張的乾燥法在埔里稱為「烘紙」。早期的紙張乾燥法與古傳統相同:貼在木板日曬,和貼在火牆上烘乾。古法的火牆是平面精緻的泥灰壁,而埔里用的是鐵板,而且是兩片斜立。後來為加速生產而淘汰了日曬法,斜立的鐵板也改成平放的,下面並以爐灶燒柴火所產生的高溫蒸氣來烘紙。
烘紙前一天下午有一道重要的準備工作,也就是壓紙工序完成後,通常利用收工前,由抄紙藝師合力搬開木條,取出「紙豆腐」送至烘紙區,以備隔日進行烘紙。烘紙藝師會趁收工前,灑水於隔日要烘的紙豆腐上,讓水份微微浸潤。翌日上工烘紙前要打開烘紙檯的蒸氣閥,把烘紙鐵板烘乾預熱。
烘紙藝師透過嫻熟的技法操作檜木取紙棒,把紙張從紙豆腐中分離,再平放到烘紙鐵板上,然後用烘紙刷適力刷過紙面,令紙貼伏在烘紙鐵板面上烘乾,即可完成一張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