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張照片呈現的是,埔里鎮蜈蚣社區的生態調查及解說員於2020年在鯉魚潭環湖步道進行每月蜻蛉調查,以及埔里地區代表性的蜻蛉—纖紅蜻蜓、無霸勾蜓及白痣珈蟌。
921地震前,埔里人對蜻蛉認識比較少;但在震後重建期,特有生物中心及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等輔導團隊開始將蜻蛉納入生態課程,陸續在桃米等6個社區,進行蜻蛉生態及棲地營造等訓練課程,大家逐漸對蜻蛉有相當認識與喜愛。經過2012~2020年累積21條路線的定期調查資料,埔里地區已記錄12科80種蜻蛉,幾乎是台灣12科162種的一半;例如其中的纖紅蜻蜓是2013年才發表的台灣特有種,且僅分布於埔里鎮及魚池鄉等少數地點;無霸勾蜓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白痣珈蟌為大型且特別美麗的特有種豆娘。埔里地區具有河川、湖泊、瀑布、水田、人工生態池等多樣的棲地,又有熱心的蜓友,所以一股如何連結與擴大保護埔里及鄰近地區蜻蛉棲地,營造國家級蜻蛉公園的夢想,悄悄的在大家心中萌芽。
這期間,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廖嘉展董事長、顏新珠執行長及暨南大學彭國棟老師等人,特別於2016年到日本高知縣蜻蜓自然公園參訪後,更強化這個想法。大家都期待這個國家級蜻蛉公園的夢想能夠早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