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張照片呈現的是埔里重要的幾個蜻蛉棲息地及2013年才被發表,且僅分布於埔里鎮及魚池鄉等少數地點的台灣特有種蜻蛉—纖紅蜻蜓。
921地震前,埔里人對蜻蛉的了解與關心比較少。2000年,由重建的桃米社區生態教育開始,在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及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等輔導下,帶領社區居民,從學習青蛙開始,逐漸擴大到蜻蛉及蝴蝶等物種。定期的蜻蛉調查,先是2012~2019年桃米社區的調查工作,由社區生態調查及解說員組成調查小組,暨南大學彭國棟老師及特有生物中心邱美蘭副研究員擔任召集人,參加人員約20人;調查地點包括草湳濕地、紙教堂濕地等14處。第二階段是2020年,納入於林務局補助的埔里蝴蝶森林公園計畫中執行,由埔里地區生態調查及解說員組成7個小組擔任調查;路線有鯉魚潭、瑪璘窟等7處。
累計歷年資料,埔里地區已記錄12科80種蜻蛉,接近台灣已知13科162種的一半。例如白痣珈蟌、短腹幽蟌、善變蜻蜓、杜松蜻蜓、鼎脈蜻蜓、紫紅蜻蜓等都是常見的種類;無霸勾蜓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特有種有10種,其中纖紅蜻蜓是僅分布於埔里鎮及魚池鄉等少數地點。這些在地震重建期累積的調查資料非常重要,也是將來經營與保育行動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