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地震前,桃米溪是一條默默無名的小溪,但在震後的社區重建與生態旅遊上,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桃米溪發源於魚池鄉大雁村,經金天宮、水上森林步道及水上瀑布後流經桃米社區,一路蜿蜒到埔里鎮愛蘭橋上注入南烘溪。從澀水到桃米社區的桃米橋,河川地形多變,有深潭、急湍、淺瀨、深瀨、瀑布等不同流況,且有森林覆蓋,提供不同生物棲息環境。
澀水及桃米社區的居民透過重建輔導團隊的補助與輔導,受到生態教育課程的洗禮,開始推動封溪護魚、魚蝦調查、植物調查、有機農法、生態解說、手作步道等行動,逐漸結合友善環境的生產及生態旅遊。經過調查,桃米溪沿岸植物約有350種,其中蕨類就約有50種,是觀賞學習野生植物的秘境;魚蝦蟹類有台灣馬口魚、臺灣石𩼧、粗首鱲、鯝魚、台灣纓口鰍、短臀鮠、中華鰍、粗糙沼蝦、拉氏清溪蟹等。小白鷺、夜鷺、黃頭鷺、台灣紫嘯鶇、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翠鳥、鉛色水鶇等常在溪流活動;白痣珈蟌、弓背細蟌、短腹幽蟌、棋紋鼓蟌、高砂蜻蜓等常巡弋飛行,形成豐富的生態景觀。
921地震後重建的20多年來,在專業導覽人員帶領下,進入這塊溪流秘境來遊憩及學習生態的訪客與學生不斷增加,豐富了旅遊深度與內涵,也對地方創生幫助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