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德魯灣拱橋.解淤砂之困

仁愛鄉春陽部落受921地震土石淤積的間接之害,差一點沒了聯外的橋梁,經政府辦理水土保持,新建德魯灣鋼拱橋,才得以保住賽德克族發源地的發展機會。

原住民第14族賽德克族於2008年正名,賽德克族的發源地在德鹿彎truwan,也就是溫泉發達的仁愛鄉春陽部落;春陽部落受921地震直接創害不大,幾年後,崩山土石隨著水源向下淤積,才是地震後遺症開始禍害,萬大水庫此後快速淤積得只剩半條命,水庫上的塔羅灣溪亦然,68水災後,舊德魯灣橋下淤滿,水流直接橫過橋面,春陽溫泉對外交通中斷。

當時南投縣長李朝卿先提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爭取1900餘萬元,以蛇籠、消波塊,穩固河床兩側的砂石,防止沖入河床,擴大災情。

接著爭取行政院專案補助9千萬元,2009年9月完成長100公尺鋼拱橋及700多公尺引道,不僅解決春陽溫泉連外交通,鮮紅色的鋼拱橋還成了觀光地標。

然而塔羅灣溪溪床淤積的砂土不停上竄,拱橋才通車一年,原本高於溪床17公尺的新橋,已淤填到不足12公尺,若不再加強治山濬溪,這座9千萬元的新橋恐怕就要泡湯了,溫泉湯反而泡不了了。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4.021667
  • 所在地-經度
    121.1488048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自撰
  • 撰寫者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曾海山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