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豚祭到陰陽兩普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從豚祭到陰陽兩普

此影音是2020年(民國109年)10月12日何藍韓姓宗親會榮譽理事長藍德俊先生,於雞籠文史協進會會館接受撰稿人曾子良訪談,主題是從豚祭演變到陰陽兩普。照片內容是2007年(民國96年)在慶安宮舉行普度時,供桌上擺列1300份禮盒,展現「陰陽兩普」的盛況。

鷄籠中元祭期間,為表示對老大公的虔誠,民間依例以大豬公致祭,亦即所謂的「豚祭」。光復後,在城隍廟前,曾擺滿上百頭大豬公,甚是壯觀;但也招來浪費與不衛生的批評,於是有「陰陽兩普」之舉。

所謂「陰陽兩普」,指對亡者普度,對生者普施,此為2007丁亥年(民國96年)黃姓宗親會第二度輪值主普時所提倡。他們除了以豐盛祭品供奉好兄弟外,亦呼籲各界,發揮善心以救助低收入戶。當年統計結果,低收入戶共1100戶,故準備內置白米三斤一包、金蘭醬油一組,橄欖油一罐,味丹雙響泡麵大碗三碗,新竹米粉三包,山藥寬麵二包……等之乾糧禮盒,每份1500元,共計1100份(當天實際贊普桌上為1300份)。2007年(民國96年)普度主場地設在慶安宮,中午過後,慶安宮周邊的孝一路、忠二路部分路段封閉,整條馬路桌子上擺滿了1300盒供品,十分壯觀,成了當年普度最大的特點。

「陰陽兩普」之提出,不只是照顧低收入戶,同時也是因應社會環境改變的做法,充分顯示鷄籠中元祭祭品的與時俱進,故往後許多主普宗親會也比照辦理。

又慶安宮於1780年(乾隆45年)創建於中山區牛稠港,原來只是一間供奉媽祖的小廟,1815年(嘉慶20年)遷建於忠二路現址,並命名為「慶安宮」。基隆中元普度醮祭的道場最初是設在碼頭,由「元發號」苦勞間(猶今之碼頭工會)舉辦,後來改在慶安宮舉行。包括送燈獻敬、豎立燈篙、安奉斗燈、點燈發表、普度大典、交接手爐等,或由慶安宮辦理,或在慶安宮舉行,皆與慶安宮密不可分。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雞籠文史協進會
資料來源
民國109年10月12日於雞籠文史協進會會館訪問何藍韓姓宗親會榮譽理事長藍德俊先生談贊普影音資料;照片林觀清提供
創作者
曾子良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10/12
媒體類型
影片
參考資料
曾子良,文化部《重要民俗雞籠中元祭保存維護計畫研擬案》成果報告,2018年,頁99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