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影音是2020年(民國109年)12月13日謝源張先生,於雞籠文史協進會會館接受撰稿人曾子良訪談。自1952年(民國41年)起,在正式普度前二天,依例要將各宗親會的斗燈請出遶街遊行,告訴市民中元祭由各宗親會辦理。謝源張老師說:別的地方迎神賽會是迎神明,唯獨基隆是迎斗燈,這是一大特色。
斗燈,主要是由斗和燈組成。斗,用以計量五穀,為盛裝的容器;燈,指置放在斗內的油燈,每斗一盞;斗與燈並稱為斗燈。相傳人的元神寄宿在天上的星斗,因此,斗燈也被稱為元神燈,象徵生命的根源。斗燈又有廟宇斗燈、字姓斗燈—-等不同的區別,公家的總斗燈,代表著一個地域性居民的生命;而私人供奉的斗燈,則代表斗首家一家的生命。
民間信仰相信祭拜斗燈,可讓人元神煥采,因而在各場合,常可見斗燈。
斗燈的構造可分上、中、下三層,分別代表了天、人、地三壇。天壇雕有福祿壽仙界傳說,人壇雕有教忠教孝故事;而地壇則置放白米。
斗燈上安置的器物各有意義:白米象徵生機,有五穀豐收之意;油燈可點火,火代表元神,為生命力的象徵,也有神光普照之意;傘,或稱涼爽,本來用於保護斗內的器物,也具有庇神護人之意;鏡,具有照鑑之用,可以照現妖魔;而圓鏡又有圓滿之意;劍,可以斬妖除魔,代表正氣,與鏡同樣可以劈除邪悪不祥;尺,代表度量,能知長短不逾矩;秤,代表公正,能權衡輕重;而剪刀鋭利,可以剪除悪煞作祟,亦屬於辟邪器物。
至於宗親會斗燈,則是該姓宗親會的精神象徵,由於雕刻精美,都是歷史悠久的古物,所以平時安奉在會館,舉辦中元祭時,才抬出來遶境;遶境後安奉慶安宮,一方面請媽祖加持,同時也可藉此供市民瞻仰。祭典結束再迎回各姓宗親會會館安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