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火車駛到佛祖嶺,若無二隻拖袂行

此影音是基隆市暖暖區耆老王國緯先生於2020年(民國109年)10月15日,基隆文史協進會會館接受曾子良教授訪談講述俗諺介紹。

  1887年(光緒13年)台灣設省,在此同時清廷准予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開始興建台灣鐵路。興建之初首由基隆港口經台北到新竹(當時稱為竹塹)的這一段開始。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為貫通基隆-台北間的關鍵工程,從1888年(光緒14年)春動工,到1890年(光緒16年)夏天完工,全長235公尺,費時30個月才鑿通,耗費人力相當浩大。鑿通後,隧道南口置匾額一幅,由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親題「曠宇天開」四字,右聯:「五千年生面獨開,羽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左聯:「三百丈巖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匾額上又刻有「太子少保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劉建造,欽命浙江 州總鎮強勇巴圖魯監修,光緒歲次己丑仲冬立」落款。

然因鐵路通過獅球嶺段,有多處急彎陡坡,受限頗鉅,運行困難。1895年(明治28年)6月3日,日本攻陷基隆。台灣總督府成立臨時台灣鐵道隊,並進行基隆-台北路線的改良工程,首要便是將獅球嶺段及獅球嶺隧道進行改線,於是選擇在舊線東一公里處另鑿竹仔藔隧道。而在改道前經常需要藉由二個火車頭拖行的印象深刻人心,遂有『火車駛到佛祖嶺,若無二隻拖袂行』之諺語流傳下來。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民國109年10月15日於雞籠文史協進會會館訪問基隆市暖暖區耆老王國緯先生訪談影音;照片李正仁提供
  • 創作者
    曾子良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10/15
  • 媒體類型
    影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