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三坑的半山腰上有座「法王寺」,是日本天臺宗僧人中澤慈愍在1912年(明治45)志願來台所建,為能超度無緣返鄉的孤魂,四時誦經,撫慰亡靈。法王寺內有西國33番石觀音的第19番石座外,還有招魂碑和招魂碑移建記等三座石碑。
「招魂碑」是對於戰死者的慰靈碑。日軍1895年(光緒21年)在攻取基隆時作戰傷亡雖不多,但是士兵因不適應台灣環境,罹患疫疾,死亡總人數卻高達2156人。日軍在基隆三坑設火葬場,將死者火化後骨灰運回家鄉,並建「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紀念之。1896年(光緒22年),日本官方在火葬場舉行招魂祭, 1898年(明治31)設立「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和「招魂碑」二紀念碑。「招魂碑」陽面刻「招魂碑」,下署「台灣總督從三位勳二等功三級陸軍中將男爵兒玉源太郎書」,背面刻「群馬縣前橋市 明治三十一年九月建之 生形政吉刻」,紀載可謂詳細。招魂碑最初設於日軍基隆重砲兵營區內,後因歲時年祭不便,因而移於高砂公園內。高砂公園為市民休閒場所,常有兒童在招魂碑附近嬉戲玩耍,日本帝國在鄉軍人會基隆分會覺得招魂碑座落於此地,缺乏肅穆崇敬之意,於是在1927年(昭和2)將招魂碑遷至法王寺,並豎立一塊遷建碑,說明遷建的緣由。 這就是法王寺這兩座石碑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