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近衛師團戰死者碑

    臺灣因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1895年(光緒21年)5月29日日軍近衛師團從澳底登陸,首戰即為攻取基隆,目的在進佔臺北。自澳底登陸的日軍,於6月3日按照計畫分三路進取基隆,抗日軍不敵乃撤往獅球嶺。當日軍進攻獅球嶺時,抗日軍粵勇和民兵雙方內訌,日軍遂佔領基隆通往臺北的制高點獅球嶺砲台,臺北門戶因而大開。6月7日日軍在台北士紳共推商人辜顯榮及各洋行英商赴水返腳引領下,進入台北城,17日宣布始政,開始統治台灣。

    這段間期不長,日軍作戰傷亡不多,然而士兵卻因不適應台灣環境,罹患疫疾,使死亡總人數高達2,156人。 於是日軍在基隆三坑設火葬場,將死者火化後骨灰運回家鄉。最後將餘燼的骨灰集體埋葬於火葬場旁,並建「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紀念之。次年,日本官方在火葬場舉行招魂祭,並於 1898年(明治31年)設立「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的紀念碑。

    上圖一張題名為「基隆 千人塚」的風景明信片,上有原文「位在基隆西方山丘的山腹上,領臺時我(日方)出征戰死者埋葬之處。」此二碑原立於高砂公園,後因與公園嬉戲氛圍不合而移到三坑法王寺附近,戰後因不斷興建民宅,以致現況為隱身於一座民宅車庫的後方,必須爬到民房的屋頂,才能完整的看到這兩塊石碑。

   「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背後刻有:「明治廿八年台灣之役起也,從軍之士或罹于敵鋒或觸于瘴癘,在基隆而死者實二千壹佰五十六人也,當時倥傯之際不遑一一葬焉,乃於此所行火葬,舉其遺骨致諸家鄉,今又更收燼灰而痤焉,以建碑云 。 明治廿八年十一月」。「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背後刻有:「為明治二十八年六月在基隆戰鬥之際戰歿者建之 ,明治三十一年八月,有志者。」(原碑文皆無標點)。

    此二碑承載了1895(光緒21年)乙未戰爭的歷史記憶,遺忘或是輕踐它們,就等於是輕視自己土地的過往歷史,故宜正視之並給予恰當的詮釋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基隆市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走讀台灣 基隆市》,國家文化總會,2010年12月,頁96-97
  • 資料來源
    照片來源:安嘉芳拍攝,2021.1.10
  • 撰寫者
    安嘉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