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光緒10年)的清法戰爭過程中,11月12日爆發暖暖之役,周玉謙、王廷理等帶領暖暖地方團練,與清軍共同擊退法軍,成功守住暖暖。為求擴大戰果,清軍再度向獅球嶺法軍進逼,清軍方面占領獅球嶺東南側的齒型高地,與法軍對峙。清軍數度出擊,然法軍火力強大,清軍損失慘重。法軍傷亡8人,清軍則超過300人。最後由於清軍援兵增至,齒型高地又被清軍占領。1885年(光緒11年)3月法軍為求戰果,大量增兵後發動第二次月眉山之役,清軍防線多處退敗,主力撤退至基隆河南岸的暖暖、五堵,劉銘傳且親率400人馳援。法軍欲強渡基隆河,無奈當晚大雨不停,溪水暴漲,加上清軍奮力抵擋,法軍只能停在基隆河北岸。
基隆河爭奪戰時,法軍在北岸,鄉勇在南岸,法軍擬強渡基隆河,鄉勇英勇以竹篙菜刀等簡陋武器驅敵。鄉勇一般為大戶人家的長工,平時長工一年2兩銀,當鄉勇則一個月2兩,故踴躍參戰者甚多,且大多是羅漢腳,能拚能打,令法軍無法渡河。
戰爭過程中,鄉勇死14人,其中5人有家人,由家人領回埋葬,無家人的9人,則建「九勇公祠」葬之,惟日後因加葬其他無主死者,故改名為「勇士公祠」,且題有字。日治時期,日方不准臺人強調抵抗外敵保衛家鄉的思想,因而將題字破壞,以水泥塗蓋,並改名「義應塔」,令後人以為只是普通的有應公而已,因而並未加以重視和修葺。
對照法軍方面,強渡基隆河失敗後,法軍退回北岸(今過港),將戰死者暫時埋在今暖暖高中操場一帶,日後派軍艦連同法軍公墓內遺體一同迎回,日方亦協助整修公墓並豎碑紀念。同為保衛家鄉而犧牲的勇士,「九勇公祠」的事蹟應傳諸後世,受到更正式且尊敬的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