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公」廟位於獅球嶺山上,國道一號高速公路基隆端中興隧道旁,開車經過該路段很容易看得到。「三姓公」廟在「基隆中元祭」儀式中扮演「序曲」的腳色,在每年中元祭祭典儀式中,農曆六月廿九日十二時在老大公廟「開龕門」,宣告中元祭活動開始前的一小時,亦即子時十一時十五分,輪值主普得先到三姓公廟「開龕門」和「點燈腳」,也就是說三姓公廟的中元祭活動要較老大公廟要早一小時。之所以會如此,自是有其歷史緣由。
經查,基隆三姓公廟的「三姓公」有多種說法,一種是:獅球嶺曾是清法戰爭和乙未戰疫的戰場,清軍、法軍和日軍在此死傷無數,收其骸骨加以祭拜,因此用三姓作為代表。另一種說法是:三姓公原稱「人頭公」,指先人移民過程艱辛,後人曾在山中發現被三顆大石圍蓋著的三顆人頭,因而在原址草築「人頭公祠」祭拜,後來將附近陸續發現的無名屍骨,另以「萬善公」和「義民爺」祠同列祭拜。1968年(民國57年)於原址新築三層祠廟,將「人頭公」、「萬善公」和「義民爺」祠同時納入,並以「三姓公」廟名之。
中元祭的意義旨在祭拜無主孤魂,獅球嶺上因戰爭、移墾等各種原因而死的無主孤魂,將其遺骸納入三姓公廟中予以祭拜,這是人類悲天憫人情懷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