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獅球嶺「將軍墓」

    獅球嶺平安宮後方有大小二座墓碑,人稱「將軍墓」,由於位置特殊故較鮮為人知。大座墓碑上刻:「光緒二十(年)九月卒 湖南省甯鄉縣劉月樓之墓」,小座墓碑上刻:「光緒十年八初二日 中(?)大灣県西大豚壯張淮 堂號:大X」。

    獅球嶺平安宮位於基隆市區聯絡鶯歌溪港仔口的舊官道上,鐵路未開之前是交通頻繁之處,人來人往的交通要道,按理來說不應有古墳埋葬於此,但若檢視其年代,就可理解此二墳的主人應與戰爭有關。小座墓碑為光緒十年(1884)所立,可能與清法戰爭時的棟軍有關,因為墓主人是大灣縣人。大座墓碑是光緒二十年(1894)所立,則可能與乙未抗日防衛獅球嶺的兵勇有關,且這兵勇來自湖南省。

    清法戰爭期間有多次戰役在獅球嶺發生,1884年(光緒10年)10月2日清軍撤守基隆,將戰場重心轉往滬尾,僅留三百將士固守獅球嶺,法軍8日強攻下獅球嶺各堡壘後,基隆遂全為法軍所佔領。11月1日,曹志忠帶領1200名湘軍襲擊獅球嶺,試圖收復該要地,但被法軍從山頂砲擊,並以機關槍掃射,清軍傷亡四十多人後被迫撤退。12月12日,清軍再度向獅球嶺的齒型高地進逼,發動總攻擊,然法軍火力強大,損失慘重超過300人。乙未之役時,基隆重要的決戰點也在獅球嶺,1895年(光緒21年)6月3日日軍分三路進取基隆,一路攻庚子寮、龍潭堵,另一路攻八尺門,中路常備艦隊則砲擊基隆,沙元莊、白米甕、港東砲臺、港西砲臺皆淪陷,抗日軍撤往獅球嶺。當日軍進攻獅球嶺時,守軍粵勇和民兵雙方內訌,日軍遂佔領基隆通往臺北的制高點獅球嶺砲台,臺北門戶因而大開。

    此二墓的主人,是眾多戰死於基隆的將士之一,他們為保衛這塊土地付出生命,而我們對他們卻知道的這麼少,令人難掩愧對之情。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照片來源:安嘉芳拍攝, 2018.10.10
  • 撰寫者
    安嘉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