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三小墓位於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的南砲臺區後側的山凹處,地處隱密,位置遠離營房區。墓塚前有墓埕,旁有后土保佑,墓碑、神主因皆由砂岩所製,因此極易風化損壞,以致碑文多模糊難辨。三座小墓塚中較清楚的一座墓碑仍留有文字:「河南汝寧府桐伯縣副營後哨中隊部宓□之墓 光緒十六年吉月立」。
1890年時為(光緒16年),距離清法戰爭已五年,故墓主人並非死於清法戰爭,但應該是渡海來台曾參加清法戰爭或戰後被調來臺防守基隆的「河南勇」。三位無名姓的兵勇,離鄉背井來駐防台灣,卻長眠於此,為一百三十多年前的基隆保衛戰留下證據。
清法戰爭時東岸砲臺均被摧毀,鑒於岸邊式砲台易被敵毀,戰後劉銘傳乃構築新式砲臺於山上,即今日所見的「二砂灣砲臺」,並題字「海門天險」,派兵駐守。
然而無論是奉命來臺退敵,因戰爭而死的清軍,或渡海來臺防守的兵勇,他們都未能受到如戰死的敵軍有「法國公墓」般地受到追念,這些人包括知名的劉銘傳、孫開華、張李成、林朝棟、章高元、 曹志忠等,還有二沙灣砲臺區不知名的「河南勇」們,據地方人士稱,原來沿砲臺步道下山小徑,另有好幾處墓塚,只是現在已找不到了。歷史發展雖曲折迂迴,惟盼望對曾經為這塊土地付出心血的歷史人物,無人能心存感激,並給予尊重和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