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平闇)下方的看架斗栱,少見於清代臺灣寺廟。
當1919(大正8年)泉州惠安溪底派大木匠師王益順受聘來臺主持艋舺龍山寺改築時,首先使用在前殿,前殿的明間用藻井,次間即採用平頂,在平頂(平闇)之下,以「看架斗栱」支撐,反映斗栱的力學美。
1925年(大正14年),溪底派匠師又受聘到臺南北門的南鯤鯓重建代天府,在前殿也運用看架斗栱,從圖片上可見到以兩組斗栱聯結,第一跳自樑柱上伸出,並有橫栱。第二跳的橫栱左右相接,使兩組斗栱聯為一體。這種構造可以提高斗栱的穩定性,被認為是高明的設計。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