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場」建築是一種競賽,左右分別委請不同匠師承造,高低尺寸雖一致,但細節的造型雕刻卻不同,匠師各顯神通,將自己最好的技巧展現出來。清初臺灣寺廟較少採用對場建造,至清末才逐漸盛行。
對場建築的高峰期出現在日治大正至昭和初期(1920-1930年間),當時除了本土匠師外,還從福建、廣東聘來許多匠師,包括大木、雕花、石雕及交趾陶匠師,互相競技,對臺灣寺廟建築藝術之提昇有深遠貢獻。
臺北孔子廟由王益順設計,但儀門卻採取左右對場方式,我們仔細欣賞斗栱木雕,可發現尺寸不同,圖案不同,特別是螭虎栱的方向,有的回首,有的昂首,姿態各異,但雕工皆甚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