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水泥洗石子的鐘鼓樓

跟水泥洗石子的鐘鼓樓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水泥洗石子的鐘鼓樓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水泥洗石子的鐘鼓樓

        百年來臺灣寺廟的鐘鼓樓有愈建愈高之趨勢。1919年(大正8年)王益順在艋舺龍山寺所建鐘鼓樓,係騎在左右護室的平頂之上,並且主要仍為木構造。但1930年代之後,出現鋼筋水泥構造的鐘鼓樓,高度加高,而且也吸收西洋建築的裝飾。

        葉金萬1929年(昭和4年)建造屏東宗聖公祠(曾氏家廟),其鐘鼓樓為圓形樓閣,全以鋼筋水泥構成,外觀有如西洋教堂圓頂。

        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二戰之後所建的朴子配天宮的鐘鼓樓,其特色很多,包括它建在左右天井之中,以四根水泥巨柱支撐,二樓為圓拱窗,並凸出陽台。三樓出現八角窗,也有懸出的陽台,屋頂為重簷,上層為四重式,下層為八角形,整體造型兼有中西合璧之特色,它的洗石子工藝非常優異,雖歷經數十年,欄杆仍非常完整。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0.0
所在地-經度
0.0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撰寫者
李乾朗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