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港朝天宮廟口罕見的過渡用拜亭

北港朝天宮廟口罕見的過渡用拜亭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北港朝天宮廟口罕見的過渡用拜亭

        古時傳統的寺廟通常將前殿視為「拜殿」或「拜亭」,它位於正殿的前方,作為善男信女供置牲禮,並上香祭拜之所,所以被稱為拜亭。現存最古的實例為山西太原的晉祠聖母殿,正殿供奉晉國的祖先,在殿前有一座建於金代的「獻殿」,其形制有如亭子,以柱子將屋頂撐起,不作牆,只作劍欄分別內外,相傳舉行祭典時,將供品擺置於殿內。圖片為古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收藏之北港朝天宮日治時期寫真帖。

        臺灣的寺廟習慣將前殿視為拜亭,置香爐與供桌,它朝向正殿,構成「人」與「神明」之空間對應關係。北港朝天宮是臺灣著名的廟宇,自清代以來為媽祖信仰中心,廟宇建築精美絕倫,歷代名匠在廟中留下許多傑作。1908年(明治41年)由陳應彬主持一次大修,前殿作「假四垂」頂,兩旁龍虎門有精巧的八角藻井,皆屬開創之作。

        從這張大約拍攝於1910年(明治43年)前後的照片,看到當時大整修剛完成後不久的廟貌,廟口仍有日本警察。值得注意的是廟埕中央有一座簡易的木造拜亭,歇山頂不鋪瓦,可能為鐵皮頂,亭內有兩張方形供桌及燭台、香爐。雖然是一種過渡式建築,可能在三月的廟會期間才搭建,平時可拆卸。這是臺灣罕見的臨時拜亭建築。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李乾朗,《北港朝天宮建築與裝飾藝術》,雲林縣: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1993。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撰寫者
李乾朗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