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渡台展神技-王益順在台名剎解析

        此影片是描述1924年,王益順受聘建造新竹城隍廟,三川殿的大木結構主要特色為王益順所擅長的網目斗栱、八角藻井、與平頂天花。這三個木構元素延續了艋舺龍山寺手法,不同的是,新竹都城隍廟的網目斗栱增列了18顆小吊筒,更彰顯入口的重要性,且在前後步口皆採用平闇。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寺廟正殿前的左右兩廊結構奇巧,靈動變通,充分展現出王益順嫺熟的大木功力。

        臺北孔子廟最早始建於臺北設府之後,由臺北知府督陳星聚督造,位於臺北府城內現今北一女中位址。日本來臺後,拆除臺北孔廟,原址建造第一高等女學校,祭孔儀式轉而在各公學校、廟宇等處舉辦。由於民間沒有興建孔廟的經驗,基於艋舺龍山寺前緣,辜顯榮再次邀請王益順擔任總工程師。因此,臺北孔子廟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官廟型態,格外有一股閩南式廟宇建築風格。臺北孔子廟自1925年立台基後,王益順陸續完成大成殿、崇聖祠、儀門、東西廡。可惜,1930年因經費不足,工程中斷。該年王益順返回泉州廈門承造南普陀寺大悲殿,次年病逝於廈門,從此未能再來臺灣。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21
  • 媒體類型
    影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