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趖瓜筒

        瓜筒是從古代的「童柱」或「侏儒柱」演變而來,它的作用是將屋頂的重量傳遞給橫樑。所以我們也可說它是「樑上短柱」。

        從現存唐宋古建築實例來看,它還只是簡單短柱,但到了元朝,開始出現瓜形的童柱,臺灣匠師稱它為「瓜筒」。不作天花板的屋頂,瓜筒顯露出來,兼有結構力學與裝飾雙重意義。

        瓜筒有「趴瓜」與「趖瓜」兩種主要式樣,前者如同馬鞍,騎在樑上,後者非常考究,將瓜筒雕成手套形,如同手指一樣握住通樑,因而要自樑端橫向慢慢套入,故稱「趖瓜」,趖字是橫移的意思。圖為朴子配天宮前殿前殿的趖瓜筒。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王其鈞,《中國建築圖解詞典》,台北:楓書坊,2017。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