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趴瓜筒

        瓜筒是由「瓜柱」或「童柱」經過千年以上的演進而來。唐宋時期的瓜柱簡單無飾,至元代才有瓜的形式出現,臺灣的明清建築所用瓜柱大都施以精雕,在室內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這支有力學作用的短柱。

        瓜筒有「趴瓜」與「趖瓜」兩種主要式樣。所謂「趴瓜」,即是基本型,瓜柱下方雕成馬鞍狀,從上騎到樑上,內部藏暗榫以防鬆動,這即是「趴瓜筒」。相較於「趖瓜」,「趴瓜」的瓜腳較短,像是騎坐在通樑上;「趖瓜」的瓜腳較長,像是以穿套方式,握住通樑。

        這裡以臺北孔子廟東西廡之例,可見到基本型的「趴瓜」。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王其鈞,《中國建築圖解詞典》,台北:楓書坊,2017。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