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皿斗

        「皿斗」即加有斗底線的斗,下緣凸出的形狀有如盤子,可增加斗底的面積,使得斗更加穩固。

        「皿斗」的器型是一種相當古老的作法,其原型應是柱頭鋪作櫨斗與下方承托的皿板組合而成,可上溯至戰國時期,在中山王國出土的文物中,就曾出現「皿斗」的樣式。四川東漢彭山崖墓中仿木結構石柱斗栱也有所見,甚至影響到日本飛鳥時期建築。

        在宋《營造法式》中,有記載「皿板」做法,位於柱頭頂端、櫨斗下方,推測是因為宋式建築,不做普拍枋,柱頭有卷殺,為了增加櫨斗在柱頭上的穩定性,墊了一塊皿板以增加斷面。現今臺灣所見的「皿斗」,就是將斗與皿板合為一。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宋朝李誡,《營造法式》,台北:聯經,1978。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