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斗」即加有斗底線的斗,下緣凸出的形狀有如盤子,可增加斗底的面積,使得斗更加穩固。
「皿斗」的器型是一種相當古老的作法,其原型應是柱頭鋪作櫨斗與下方承托的皿板組合而成,可上溯至戰國時期,在中山王國出土的文物中,就曾出現「皿斗」的樣式。四川東漢彭山崖墓中仿木結構石柱斗栱也有所見,甚至影響到日本飛鳥時期建築。
在宋《營造法式》中,有記載「皿板」做法,位於柱頭頂端、櫨斗下方,推測是因為宋式建築,不做普拍枋,柱頭有卷殺,為了增加櫨斗在柱頭上的穩定性,墊了一塊皿板以增加斷面。現今臺灣所見的「皿斗」,就是將斗與皿板合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