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排樓面

        即建築物正面平行門楣或壽樑以上的木構造,從字面來看有一排一排架上去的意味。

        排樓面視建築物高低而有不同處理方式,通常有斗抱、一斗三升、連栱、彎枋等構件。較複雜的可以作看架斗栱,即北方所稱的「溜金斗栱」,也可作網目斗栱。

        排樓面一詞,最早出現於1917年(大正6年)大龍峒保安宮的石碑,亦見於北港朝天宮帳冊史料。也可寫為「牌樓面」,但容易與牌坊混淆。另外,木雕、石雕或磚砌時,凡是露在正面的,可被人看到的,皆可稱為「看面(或秀面)」。

基本資訊

  • 別名
    排樓、牌樓面、看面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及算例》,北京:中國營造學社,1934。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