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川脊的典型朴子配天宮

        從十九世紀邁進二十世紀,臺灣寺廟建築屋頂外觀最明顯的轉變,應是從單簷轉變為重簷,單簷表現得較低調而重簷顯得高聳秀麗。大木匠師陳應彬在二十世紀初期1908年(明治41年)設計督建北港朝天宮,開啟重簷的潮流,但同時期稍後的1912年(大正元年),他在嘉義朴子媽祖廟配天宮也建造單簷式,我們或許可將這兩座中南部的媽祖廟視為建築形式轉換的代表作。

        朴子配天宮的歷史也有三百年以上,原稱為「樸樹宮」,1912年(大正元年)由地方士紳倡議改築前殿,而正殿供奉俗稱「大媽」的媽祖神像。前殿由著名的大木匠師陳應彬與吳海同對場建造,據現場斗栱風格研判,陳應彬作右邊,吳海同作左邊,呈現明顯的差異。配天宮前殿外觀圖可見到非常典型的單簷三川式屋頂,它的中脊為「西施脊」,高聳且多彩華麗。這也是陳應彬與吳海同二位匠師最早的對場寺廟。要研究他們對場作品,此為首座,後來才有大龍峒保安宮與三重先嗇宮。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李乾朗,《臺灣寺廟建築大師-陳應彬傳》,台北市:燕樓古建築,2005。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