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艋舺龍山寺平頂透氣窗

        1919年(大正8年)艋舺龍山寺開始大改築工程,由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師王益順負責設計監督,艋舺龍山寺建築中,出現了許多傑出的設計,不同於臺灣其他寺廟。其中,大量使用平頂(平闇)也是主要的特色,平頂早在唐代建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中已有古例,它將屋頂下的棟架遮住,因而樑架可以不加雕飾,稱為「草架」。

        平頂雖可遮擋屋頂的構造,如果為了通氣,可再闢小窗,空氣流通,屋架乾燥,有利用長久保存。王益順在艋舺龍山寺平頂開闢二個八角形窗,並以格子櫺木蓋孔,形成能呼吸的鼻孔,成為龍山寺屋頂之一大特色。後來他設計臺北孔子廟時,又將格子櫺木窗擴大,有如鹿港街屋的樓井,也具有創意。圖片為艋舺龍山寺前殿的平頂透氣窗。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1992。 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匠藝》,台北市:燕樓古建築,1995。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