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板路

板路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板路」這一名詞來自於1980年代訪問自溪底派大木匠師王錦木、陳永昌與陳應彬弟子廖石成所得,為建築上的特殊用語。

        所謂的「板路」,是位在大通(大樑)及通樑表面,因其斷面喜用橢圓形,但匠師會將上下兩面鉋平,以便與其他建築構件相互接合,而大通(大樑)及通樑被鉋平的表面處即被稱為「板路」。這是臺灣常見的作法,在中國江南一帶則作挖底法。

        「板路」又可分為「上板路」與「下板路」,「上板路」會與瓜筒或童柱連結,反之,下方另一段的「下板路」會與員光或托木相接。此作法可讓建築構件與構件之間密切相接,使得結構穩定性提高,為傳統建築結構中之巧思。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姚承祖,《營造法原》,台北市:明文書局,1987年。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撰寫者
李乾朗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