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路」這一名詞來自於1980年代訪問自溪底派大木匠師王錦木、陳永昌與陳應彬弟子廖石成所得,為建築上的特殊用語。
所謂的「板路」,是位在大通(大樑)及通樑表面,因其斷面喜用橢圓形,但匠師會將上下兩面鉋平,以便與其他建築構件相互接合,而大通(大樑)及通樑被鉋平的表面處即被稱為「板路」。這是臺灣常見的作法,在中國江南一帶則作挖底法。
「板路」又可分為「上板路」與「下板路」,「上板路」會與瓜筒或童柱連結,反之,下方另一段的「下板路」會與員光或托木相接。此作法可讓建築構件與構件之間密切相接,使得結構穩定性提高,為傳統建築結構中之巧思。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