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八字束

        捲棚軒雙脊中間之束木,有如彎月,也如八字形,故稱為「八字束」。圖片為臺北陳德星堂兩廊之八字束。

        它的中央拱起,兩端微翹,以承托木,有穩定及銜接最頂端的兩個桁木的功能。蘇州稱為「荷包樑」,而泉州匠師則稱作「雙責束」,「責」與閩南語的「脊」字同音。「只樑束」一詞見於清光緒年間所建之板橋林本源園邸五落大厝棟架墨字。

        由於捲棚軒是偶數步架不作中脊樑,所以最頂端有彎月型「八字束」構件,如果是常見的奇數步架屋架,中脊下方通常會施以「頭巾」,即「脊束」,亦稱「樑頭帽」。

基本資訊

  • 別名
    只樑束、雙責束、荷包樑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姚承祖,《營造法原》,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2003。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