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捧前砧

         挑簷桁下形似蝴蝶的墊木,這墊木上寬下窄有如雞腳形,故亦稱為「雞腳」。圖片為北港朝天宮的捧前砧。

        「捧」字也可寫成「帆」,有如以手捧物,「前」字指屋簷下的桁木、亦有人用「錢」字發音,「砧」為鐵砧形橫木,置於桁木之下,將重量傳遞至下方的斗栱。「棒前砧」與宋《營造法式》的「令栱」位置與作用相當。

        陳應彬設計的臺北德星堂,兩廊出檐斗栱就出現捧前砧,以承托挑簷枋。此外,王益順設計的臺北孔子廟東廡、西廡、東廂、西廂的出簷斗栱亦有捧前砧,有趣的是,東西兩側的捧前砧無論是大小或造型都出現稍微異差,推測可能有不同匠師友情對場合作。

基本資訊

  • 別名
    雞腳、捧錢砧、帆前砧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及算例》,北京:中國營造學社,1934。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2003。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