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簷桁下形似蝴蝶的墊木,這墊木上寬下窄有如雞腳形,故亦稱為「雞腳」。圖片為北港朝天宮的捧前砧。
「捧」字也可寫成「帆」,有如以手捧物,「前」字指屋簷下的桁木、亦有人用「錢」字發音,「砧」為鐵砧形橫木,置於桁木之下,將重量傳遞至下方的斗栱。「棒前砧」與宋《營造法式》的「令栱」位置與作用相當。
陳應彬設計的臺北德星堂,兩廊出檐斗栱就出現捧前砧,以承托挑簷枋。此外,王益順設計的臺北孔子廟東廡、西廡、東廂、西廂的出簷斗栱亦有捧前砧,有趣的是,東西兩側的捧前砧無論是大小或造型都出現稍微異差,推測可能有不同匠師友情對場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