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棟」即是指附著在牆邊,與山牆結合的柱子,也稱「附壁柱」。圖片為臺北陳德星堂。
附壁柱有時被削成半圓斷面,也有埋入牆體一半者,但易吸潮而腐朽,故也有浮在牆外,間隔一寸的作法。蘇州稱做「邊貼」,頗為傳神。比較考究的建築在室內的牆壁也用浮出壁面的棟架,同樣也作出通樑與瓜筒等構件。由於露出牆體外的柱身只有一半,因此相對應的它的柱珠,往往也只有1/2。
寺廟前殿入口如有大凹壽,通常在對看牆會出現附壁柱,王益順承建的新竹都城隍廟即為一例,而這種位於三川殿的附柱壁,往往會施以聯對裝飾。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