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艋舺龍山寺正殿螺旋藻井

        中國古建築在尊貴的屋頂下方常設置藻井,藻井的起源據學者推測,可能源自古代遊牧民族的帳篷內部構造,後來在敦煌石窟中也發現石雕的藻井,因其形式色彩華麗,也稱為「綺井」。盛唐時期,木製構造殿宇也用藻井,但係以木製斗栱構成,一般多為四角形、八角形或圓形。臺灣的寺廟常用在大殿或前殿設計藻井,使人一進寺廟,即可望見藻井華麗之美。

        艋舺龍山寺在1919年(大正8年)由泉州名匠王益順改築,他設計一座八角形藻井放在前殿,正殿則作一座螺旋式藻井。其斗栱依順時針方向旋轉,內部斗栱層層向上,周圍以八個龍頭栱支撐,並以十六組斗栱撐起,十足展現其高超的技藝。可惜在二戰中被炸毀,依據舊照片,從下望上為「逆時鐘」螺旋,以五層斗栱往上疊成。

        二戰後於1955年(民國44年)重建大殿時,由陳已堂與廖石成合作,並由王世南繪設計圖,重建後的藻井雖同樣為螺旋式,並也出五層斗栱,但卻採「順時鐘」螺旋。並由32組斗栱支撐。正殿螺旋藻井旋轉的方向雖有所改變,但其象徵之佛教的人生輪迴之意不變。

        為何重建後的藻井與原物不同?如今仍是個謎。但如果比較歷代保存下來的螺旋藻井,兩種方向皆有之。藻井也象徵小宇宙的天蓋,旋轉也象徵輪迴。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相關人物
    王益順、陳已堂、廖石成、王世南
  • 資料來源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1992。 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匠藝》,台北市:燕樓古建築,1995。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