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匠師的養成,主要仰賴三年四個月的「傳統師徒制」,形成匠派系統,工法不輕易外傳,因此傳匠的專業職能,即使具備現代建築專業者也難以理解。實際上,傳統的大木匠師,除將營建技術與儀式禁忌等化為口訣,也會以文字及圖繪做成工作手冊。
20世紀參與臺灣寺廟改築頗具影響力的唐山匠師王益順,作品分布於廈門、金門與臺灣,曾留下一本手抄本營建圖冊,由其居於金門之後人於1996年(民國85年)提供內政部刊行。該部特別延請專家撰寫研究文稿,出版《清末民初福建大木匠師王益順所持營造資料重刊及研究》。此書包括兩部分:(一)史料研究:大木匠師王益順營造資料的發現及其意義、王益順匠師小傳及其在臺灣建築寺廟之分析、王益順匠師營建設計口訣手冊導論。(二)史料重刊:大圖冊(含一般營造法則、口訣、儀式、符籙以及寫生圖稿紀錄等);小圖冊(為大圖冊的摘要本,以法則及口訣為主,便於工作隨身攜帶);臺北孔子廟設計圖:臺北孔子廟的設計稿,王益順親筆藍晒圖(由其曾孫王淑全重新描繪)。
王益順匠師營建圖冊之出版,是第一手的匠師文圖資料,對於匠藝研究非常的重要,值得後人持續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