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建築牆上或樑柱上題額或題聯對,古時不但是風雅之事,也可表明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宋代范仲淹著名的〈岳陽樓記〉中所謂的「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可見這是一項源遠流長之傳統。艋舺龍山寺在1919年(大正8年)及1955年(昭和30年)大修中,也聘請許多當時社會賢達撰文題字。其中前殿左邊石雕有一面由魏清德撰,並由日人尾崎秀真以接近古隸所書的「春日龍山寺拈華笑口開,欲知觀自在須識鏡北臺」。
在近百年的臺灣寺廟中,此為較罕見的日人所題書法。尾崎秀真在日治初期來臺,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新聞採訪部主任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主筆25年。其間也兼任臺灣總督府囑託。他也是考古學家,精通書學,對臺灣民情風俗有一定程度之理解。另外,他也是文物收藏家,收藏臺灣寺廟歷史文物聞名。
艋舺龍山寺所見這幅書法的字體較接近古隸,也有一點楷書體,書法富古拙之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