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翁與麻姑為寺廟最常見的神仙人物裝飾,安置的方式以「男左女右」為原則,所以左牆用仙翁,右牆用麻姑。臺北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大殿牆面上的磚刻題材即採用「左仙翁,右麻姑」,皆具祝壽之美意象徵。
仙翁與麻姑是較通俗的題材,也有使用「東王公與西王母」題材,為道教或民間信仰廟宇喜用。除了磚雕、彩繪、交趾陶或木雕外,艋舺龍山寺後殿供奉媽祖,水仙尊王與註生娘娘,其屋簷下以剪黏工藝技術作仙翁與麻姑。
剪黏工藝始於何時不易考證,但清代臺灣寺廟頗為盛行,它是以彩瓷碗法製作,可耐高溫,置於屋脊上也可耐久。工藝方面具有現場施作之即興特色,匠師以鉗子剪斷碗片,鑲嵌在泥塑胎體之上而成。這裡所附艋舺龍山寺之例,我們可見至少五十片以碗片組成體態栩栩如生的神仙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