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仙翁與麻姑

        仙翁與麻姑為寺廟最常見的神仙人物裝飾,安置的方式以「男左女右」為原則,所以左牆用仙翁,右牆用麻姑。臺北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大殿牆面上的磚刻題材即採用「左仙翁,右麻姑」,皆具祝壽之美意象徵。

        仙翁與麻姑是較通俗的題材,也有使用「東王公與西王母」題材,為道教或民間信仰廟宇喜用。除了磚雕、彩繪、交趾陶或木雕外,艋舺龍山寺後殿供奉媽祖,水仙尊王與註生娘娘,其屋簷下以剪黏工藝技術作仙翁與麻姑。

        剪黏工藝始於何時不易考證,但清代臺灣寺廟頗為盛行,它是以彩瓷碗法製作,可耐高溫,置於屋脊上也可耐久。工藝方面具有現場施作之即興特色,匠師以鉗子剪斷碗片,鑲嵌在泥塑胎體之上而成。這裡所附艋舺龍山寺之例,我們可見至少五十片以碗片組成體態栩栩如生的神仙人物。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乾朗
  • 資料來源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野崎誠近,《中國吉祥圖案》,古屋書屋,眾文圖書出版,1981年。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