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釉上彩交趾陶

釉上彩交趾陶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交趾陶為低溫陶,一般燒製時不能超過850度,它的釉色才能表現出來。但因低溫燒,易脆而斷。古時多將交趾陶嵌在屋簷之下的水車垛或室內牆上,避免日曬雨淋。我們今日不易見到年代超過二百年以上的廟宇交趾陶,即因此弱點所致。

        洪坤福在1910年代從廈門來臺,主持艋舺龍山寺及大龍峒保安宮之交趾陶製作,同時也傳徒多人,為日後臺灣寺廟之裝飾留下傑作,有巨大之貢獻。其高徒張添發與陳天乞得其真傳,也留下許多傑作,並且進一步改良,將交趾陶分兩次燒製。第一次只淋上白釉,有如衛浴陶器,被戲稱為「馬桶窯」,溫度高至1200度,質地堅硬。第二次再上色釉,以低溫燒,各種鉛釉可表現多彩。艋舺龍山寺及桃園壽山巖觀音寺在1960年代重修時皆採此法。

        但是釉上彩燒製也有其缺點,色釉因燒製溫度較低,放置在屋頂的脊垛上,日久會褪色,露出白釉底。我們在艋舺龍山寺及桃園壽山巖觀音寺可看到這種「洗畫鉛華,還原本色」的交趾陶。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釉上彩交趾陶 / 撰寫者:李乾朗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64857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撰寫者
李乾朗
資料來源
李乾朗,《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匠藝二輯》,台北市:燕樓古建築,1999。
保存者/保存團體
柯訓、洪坤福、何金龍、蘇陽水、葉王、洪峰等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