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寺廟屋脊的剪黏裝飾,在清代的作法是全以泥塑與碗片剪黏完成,它在太陽照射之下,散發著明亮鮮豔色澤,成為屋脊上最耀眼的工藝。屋頂垂脊規帶的「排頭」常用文武人物的亭閣佈景,也全用泥塑與剪黏技巧完成。
但是匠師們會有所變通,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二戰之後,寺廟的文武人物工藝發生變化,人物的頭部利用已燒好的陶瓷代替現場手工的產品,並且以彩色玻璃片代替碗片,其色澤更為鮮豔。
這裡圖片所見為彰化南瑤宮之屋頂「牌頭人物亭閣」作品,它出自彰化永靖匠師之手。圖中可見文武人物的頭部仍為現場泥塑,每一尊的神態表情各異其趣,此為最傳統的作法,近年已漸少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