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樑枋上油漆或彩繪,兼有保護木材及美化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一種彩繪圖案引起人們注意,即是繪出彩巾包覆。
臺灣現有年代較早的古宅臺北林安泰古厝,樑上出現「包巾」圖案。淡水忠寮李舉人古宅的樑枋上也有,它們都是清代道光至光緒年間的建築,可證明至遲在十九世紀已出現「包巾」彩畫。「包巾」顧名思義,是以方巾包裹大樑,形成三角形,略如馬鞍騎在馬背上。中國古建築中以江南一帶較盛行,特稱為蘇式的「包袱彩繪」,用在廟堂或園林迴廊上。
陳應彬與王益順所承造的寺廟也出現包巾彩繪,1922年(大正11年)建的臺中林氏宗祠主要彩繪出自鹿港名匠郭新林之手,他畫了兩種「包巾」,包括「軟巾」與「硬巾」,前者呈波浪形,後者呈三角形。這些彩繪至今猶存,可供我們欣賞當時的技藝。
至於王益順承造的臺北孔子廟也可見許多「包巾彩繪」,但原畫已不存,現在所見的包巾大多為1970年代以後重繪,雖然如此,但基本上仍保有包巾的特徵。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