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鹿港天后宮的鰲魚托木

跟鹿港天后宮的鰲魚托木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鹿港天后宮的鰲魚托木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鹿港天后宮的鰲魚托木

        托木亦稱插角或雀替,置於柱與樑的交接處,是用來強化節點使之不變形的構件。常以鰲魚、鳳凰、花鳥走獸或人物裝飾。鹿港天后宮三川殿藻井的點金柱,四方各有一鰲魚托木,鰲魚為龍生九子之一,龍頭魚身,傳說中鰲魚喜好吐水,因此常置於建築空間中的上方,如屋脊、印斗、吐水、托木等處,寓意抵擋祝融之災。

        此組鰲魚托木為鹿港藝師李煥美所雕,李煥美生於鹿港木雕世家,自幼便向家中長輩學習木雕,國寶藝師李松林正為煥美之堂弟及徒兒。1927年(昭和2年),煥美司主持重修鹿港天后宮的小木作工程,為鑿花匠師們的頭手師傅。

        匠師們在雕刻、繪畫施作時,從未見過神獸的真實面貌,而是透過想像、觀察並結合心中情感,予以表現。此組托木,將鰲魚賦予人類的情感,分別呈現「喜、怒、哀、樂」四種人類情緒,有的咧嘴大笑、有的閉口不語、有的憂傷、有的開心。此四種情緒傳神地轉化於神獸鰲魚面部的表情中,十分生動有趣。顯示匠師重新賦予構件生命的溫度,彷彿能感受到它所傳遞的一喜一憂。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鹿港天后宮的鰲魚托木 / 撰寫者:蔡沂孜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64855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撰寫者
蔡沂孜
資料來源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陳仕賢,《寶殿篆煙鹿港天后宮》,彰化縣:鹿水草堂,2003。
保存者/保存團體
李煥美、李松林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