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時建屋或建廟常聘請兩組匠師,分別承接左右兩部分。因而產生競爭比美之效果,匠界稱為拚場或對場。現已知實例中較早的對場寺廟為十九世紀末初建於臺北府城內的臺北陳德星堂,它的大殿左右斗栱構造存在明顯的差異。
當舉辦對場興建時,相較勁的兩組匠師為互別苗頭,各盡所能,難免有敵對的氣氛。因此兩派的匠師傷了和氣,時有所聞。
當1917年(大正6年)大龍峒保安宮大修時,大木匠師分別為陳應彬與郭塔,與他們配合的木雕匠師雖不明,但員光木雕上出現「好工手不補接」刻字,顯然當時匠施競技激烈,各顯神通,以不補接為技術高超之明證。這是臺灣近代寺廟建築史上極為引人注意的一段趣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