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象形文字本身為表形的藝術,它的筆畫疏密或粗細可以形成圖案,也可以成為所謂的美術字。歷代書法家將文字的書寫表達方式發展成變化多端的境界,從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隸書、魏碑、楷書、行書及草書等,甚至還有「竹葉書」,將植物形狀融入書法。臺灣古寺廟還常見一種將動物「螭龍」融入文字的藝術,匠師稱之為「螭虎篆字」或「螭虎團字」。
它的寫法通常將一個「字」分解為左右或上下兩部分,再以兩尾螭龍套入相近的筆畫,螭龍除了頭、前腳、後腳及尾巴外,可以任意轉彎變形,模仿「篆書」筆勢,故謂之「螭虎篆字」。
北港朝天宮有一幅對聯「功參造化」、「德配乾坤」為最著名的螭虎篆字。臺灣其他的古建築,例如大龍峒保安宮或淡水忠寮李舉人宅也有類似裝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