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傳統建築木雕

臺灣傳統建築木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灣傳統建築木雕

        臺灣傳統建築的木作分為「大木作」,是營建建築主結構的部分,另一個則是「小木作」,以建築裝修為主。而「木雕」在傳統上被歸屬於「小木作」,或稱細木作、幼木作。此類的匠師多稱「小木師傅」或「鑿花師傅」等。而雖然稱為「小木作」,但在技藝的複雜與困難度並不亞於大木匠師。其雕刻技法主要可分為圓雕、透雕與浮雕等三種基本類型,古代匠師講究與眾不同,故一件作品常透過數種雕刻技法來呈現。木雕常見於建築或家具的裝飾,如門扇戶牖、屏風、神龕、家具等,除此也可見於器物或單純的藝術品上。

        寺廟古厝等臺灣傳統建築,其木雕工藝多透過具象化與合乎美學原理之技法,展現其欲傳達寓意吉祥福祉的圖像表現,可媲美藝術品供人欣賞、鑑賞進而維護、保存。

        觀察今留存的建築,主要可見潮州、泉州、福州等派別之木雕風格的不同,其中泉州較粗枝,潮州最精細,而福州介於兩者之間。在清初乾隆時期的建築木雕較為簡約,中期以後逐漸豐富。1910年代後歷經修築改建的北港朝天宮、大龍峒保安宮與艋舺龍山寺等,其木雕呈現出豐富的技法與題材,還有許多「對場」的案例展現,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臺灣傳統建築木雕 / 撰寫者:蔡茹姻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64853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撰寫者
蔡茹姻
資料來源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3;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 匠藝七輯》,台北市:燕樓古建築,2004。
保存者/保存團體
黃龜理、楊秀興、李松林、黃連吉、蘇水欽等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